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AOCFP海外食品华人协会

下:后疫情时代,归国还是海外发展?听听资深前辈们怎么说(经典问题探讨)

已更新:2021年10月21日

归国还是海外发展,一个海外游子永恒的思考主题。

->>上篇<<- 中,我们整理了本次webinar中各位资深前辈嘉宾分享的海外毕业后的职业历程以及心得,本篇则重点总结嘉宾对于一些留海或回国的选择的话题的讨论和思考。


话题一:影响留海和回国的影响因素


看似宿命论,但是不可否认,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共同影响着留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方向和工作地点的选择。


比如说Diana分享她2019年底开始规划回国,原因之一是她从事的是快消品领域,靠近市场端,而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回国无疑是个很好的机会和更好体现自己各方面的优势,这就是地利,而疫情又是加速她归国的催化剂,因为疫情之前即使身在澳洲也照样可以出差国内,疫情之后则变得几乎不可能,这就是天时,最后国内的一家公司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是她心仪的职位,这就是人和。

俞博士分享毕业后选择留海或归国与机遇、个人兴趣、家庭和经济等综合因素不可分割。比如选择留海就业,机遇非常重要,也许有些人毕业后能快速找到工作,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我们身边还是有不少人job hunting了1-2年也没能如愿,而后者的这个求职过程也是得在自己经济能承受的范围,因为在丹麦的吃喝拉撒真的很贵!至于个人兴趣,由于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国内外企业发展模式和研发侧重点不一样,俞博士觉得他更喜欢目前在丹麦Lundbeck的研发工作。


而王召君老师目前就职于无锡江南大学,荷兰交完博士论文后和毕业答辩前就收到工作offer,就像水到渠成一般,但这其实也充分体现了她专业背景(植物肉)与行业和市场需求的高度吻合性。她也曾想过留在欧洲做博后或去企业积累经验,但综合权衡利弊后还是选择回国发展。这里虽然只是“权衡利弊”四个字,但是却体现了对于各个因素的充分思考和取舍。

每个人的背景,性格,目标不一样,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每个人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话题二:海外或回国发展的利与弊


像我们从小学习的辩证法一样,很多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利或弊,自己真实的需求或事情的优先级也许能帮我们更客观地评价留海或归国的利与弊。


在座的嘉宾普遍反映说国内工作节奏较快,压力较大,如Diana分享说她回国工作已半年多,感觉国内工作节奏相比国外是偏快的。整体来看,在海外大多时候可以准时下班,下了班基本可以是自己的时间。而在国内,某些行业如互联网或者一些职能部门加班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调整好自己心态,管理好从海外归国之后的心理落差,尽快适应国内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尽量让自己快速调整心态和习惯,保持处事不惊,有的放矢。

话题三:什么样的人适合回国工作或海外工作


这个问题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只能相对而言就了解的情况来回答。俞博士认为,首先了解大体情况,在适合自身情况下寻找心仪的机遇做决定。总体来说,没有“后顾之忧”,不怕寂寞,独立,喜欢简单人际,非工作狂的,可以考虑留海外。欧洲几个主要留学国家情况来说:

  1. 工作上,晋升较慢,个人发展空间总体没有国内那么大。因为工作安全性较高,裁员相对较少,较人性化,那么反面就是你入职后上面“堆积”的等晋升的人较多。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崛起,一些职位和行业的机会正在转移到人才相对更便宜的中国。如果你是比较工作狂,事业心非常重的可能更适合国内的拼搏。

  2. 生活上,家庭比重非常大。成家后,工作时间之外,几乎就只有家庭。娱乐生活肯定是没法和国内比,那么喜欢花花世界,和朋友撸串唱k喝酒麻将,以及把娃放手掌柜的,可能更适合回国。还有如果国内父母需要自己在不远的地方可以随时照应的也是。

  3. 人际关系上,相对比较简单。下了班你就是家庭的人,不需要去处理太多领导同事客户的人情世故。如果追求简单人际圈的,国外确实更好些。

  4. 待遇上,起薪相对高,但因为普遍高税,后期涨幅有限。现在国内很多行业飞速发展,待遇上其实增长很大。北上广深很多待遇已经超过欧洲发达国家同经验水平。


话题四:回国前后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那让我们看看几位前辈是如何做回国计划的。

姜锐认为准备工作主要是自己的心理建设和软硬实力构建。他是跨专业到了投资金融行业,但是投资的领域是他工科背景所熟悉或者相对好理解的。他的顺利转型是基于自己对技术已经有了基本掌握和了解,而后不断学习和提升商业和金融知识点和应用,所以选择行业交叉点以及持续学习非常重要。

冷博士分享说如果想回国发展,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先回国实地考察一下,与相关高校和单位沟通,因为网上关于人才招聘信息和政策只能反映部分信息,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值得去当地深入沟通和了解的。另外,他建议一旦下定决心请快速行动,因为有时机会稍纵即逝。

Diana分享了可以尝试先确定1-3个心仪的工作生活城市,再开始针对性的找工作。个人背景不一样,诉求及具体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其他问题的精彩解答


->关于跨行业:

姜锐是从理工科切换到金融行业,他分享说这样背景的人才其实非常受欢迎,因为他们能够很好的运用自己的技术背景,但需要系统的额外学习不同行业的沟通方式和补充金融知识。

->关于语言:

俞博士和Diana分享,对当地语言的掌握程度与岗位需求息息相关,比如研发岗位或者海外市场岗位掌握当地的语言并不是必须,英语一般就ok。语言的掌握和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工作,更好地与同事交流,了解各自的思维方式差异,理解和懂得如何处理文化摩擦。

->请问Diana, 如何提高商业市场软实力,比如平时关注哪些方面,平台去提高,维持自己商业嗅觉?

Diana会关注一些有名的行业趋势公众号,比如小食代、FBIF食品饮料创新。抽空会看一些webinar。同时也会通过类似于“海外食品华人协会”、“中澳食品圈”这类行业群和行业内人士保持联系,这些社群也会帮助解决一些专业实际中会遇到的问题,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另外,我知道一些公司或高校内部也会有培训体系或数据库,可以作为信息来源。


->研发和技术岗对回国有价值吗?

毫无疑问这是有价值的,目前俞博士不时能收到国内猎头新职位的邀请。国外科研实力和系统的先进性是国内很多企业正在追求的,因此对于海外科研人才一直都有需求。他分享说如果博士毕业后在企业做技术岗但后面想回归学术,须工作2-3年后就做决定;此外35周岁也是非常重要的分界线,因为35岁前后国内人才引进政策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如果35岁回国不能成为高管,那就面临着和年轻的当地人才竞争的局面,除非你能调低自己的期望值,和工作生活状态(和海外适应多年的节奏相差较大),否则心理的落差会比较大。


->请问Diana,从幕后研发走到前台市场商务的契机或者心路历程?

可能有个人职业选择和个性的两方面因素影响。个人职业选择方面,Diana是从技术岗开始的,研发质检质管生产等等都接触过,这是一个很好的打基础的过程。Diana在之前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职能需要和很多非技术部门合作,比如市场、销售、财务等等,会发现各部门之间运用的语言还有思维方式都会有一定差异,有时候可能会造成沟通上面的一些挑战。而Diana觉得如果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去协调公司价值链不同环节的枢纽,可以帮助公司在运行效率方面有不少的提升。这样的职位可能是幕后偏前台,也可能是前台偏幕后,每个公司不同。可能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Diana慢慢就开始去尝试有这类属性的岗位了。Diana个人性格上也倾向于选择可以不仅和内部人员打交道,也和外部的比如客户、供应商、服务商等等沟通的职位。


最后,无论我们是选择归国还是留在海外发展,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过程。认证调研实际情况,权衡好利弊,同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愿嘉宾们的经验分享能给予你启迪,愿每个人都寻得自己最满意的未来!


(全文整理:海外食品华人协会成员周小敏)


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